本報訊 碧空如洗,游人如織,不遠處,碼頭、快艇、射箭、歌舞等目不暇接;小廣場上,一塊大石碑橫臥正中,用漢藏雙語寫著“千家遷入新居地,萬人喜淚頌黨恩”。這里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2016年德吉村集中搬遷項目開工建設,漢、藏、回多個民族的農牧民從海拔2600米的干旱山頭,搬遷到海拔相對較低的黃河岸畔,各民族和諧相處,攜手并進,一路同行。
這是黃南州創建民族團結先進區的一個縮影。黃南州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漢、藏、蒙古、回、土、撒拉等17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唇齒相依、休戚與共。2003年以來,黃南州作為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首批試點地區,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黃南州走出了“五個抓好”的創建之路:抓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核心,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抓好“藏區社會治理示范區”這個關鍵,在維護社會穩定上下功夫;抓好創建“十一進”這個載體,在精準發力上下功夫;抓好推動發展這個基礎,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抓好創建示范點這個抓手,在提質升級上下功夫。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黃南州把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作為推動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之需、戰略之策、固本之舉。新型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各縣產業園區建設特色優勢顯現,同賽高速、馬康公路等建設進展順利,西成鐵路、四縣通用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扎實有序推進,扎毛水庫、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開發整理、隆務河水生態治理及景觀帶建設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陸續投入使用,惠及各族群眾。
黃南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是純牧業村,過去逐水草而居的傳統放牧方式導致草場植被逐年退化,草畜矛盾、牧民群眾增收難問題日益突出。以草場和牲畜折價入股,拉格日村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推廣良種繁育,科學高效養殖,給牛羊佩戴耳標,記錄出生信息、疾病史、食用飼料等關鍵信息。如今,拉格日合作社實現了養殖環節的全程可追溯,在青藏高原延續了上千年的一家一戶的放牧方式在這里畫上了句號。“澤庫縣64個行政村,已有36個復制推行了‘拉格日模式’。”澤庫縣縣長更智才讓介紹,2018年全縣實現了3473戶14032人脫貧減貧。
每天清晨,黃南州同仁熱貢敬老院里飄滿奶茶的香味,住在這里的老人一邊喝著醇厚香濃的奶茶,一邊愉快地聊天。從2016年夏天起,每天都有50斤鮮奶免費送到這里,送奶人是同仁縣隆務鎮朝陽村清鮮奶牛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劉德。“從合作社成立到現在,政府、農牧局、獸醫站等都給予我們大力支持,自己這點付出不算什么。”劉德說。
畜牧業集約化“拉格日模式”及其帶頭人俄多;扎根澤曲20 余載,風雪中無悔堅守醫者擔當的曼巴小馬;一路作畫、一路獻愛心的唐卡畫師格桑嘉措……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入推進,民族團結模范不斷涌現,黃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
7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黃南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創造出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發展奇跡,各族群眾真心實意感黨恩、心甘情愿聽黨話、堅定不移跟黨走,唱響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主旋律。
(編輯:李華)最新新聞
專題
更多>>